笔趣阁

天翼中文>重生大明 > 第253节(第2页)

第253节(第2页)

想当初皇太极两度围攻锦州,都在祖大寿这里碰一鼻子灰。

不得不说,皇太极堪称一代雄主,崇祯四年锦州被围,祖大寿首次降金,皇太极亲自登坛发誓祭天,委以重任,可谓诚恳备至。

但祖大寿后来还是借口入城当内应,随后潜入锦州,重新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洪承畴大败,在崇祯、陈新甲等朝中君臣,胡乱指挥下,明军一败涂地,锦州再次被围。

这次祖大寿足足守了一整年,粮道被清军断绝,直至城中杀人相食,祖大寿不得不投降,皇太极却再次原谅,任然委以重任,命其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堪称八旗汉军第一人。

当然,其实祖大寿这种人,虽然比起吴三桂之类两面三刀的自私小人要强得多,但也很难说什么忠义,几番反复,更多是出于宗族利益考量。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宗族利益远比个人乃至所谓君臣更加重要,祖家作为辽东将门,降清也好,投明也罢,归根到底,还是为家族利益考虑。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相较于吴三桂的昙花一现,祖家在明清两朝,都得以富贵延续,清廷入关以后,祖家也不乏出任关键位置的。

从子祖泽润任兵部参政,长子祖泽溥现在正在西路军当新军总兵,其余几个儿子尚还年少,留在身边。

除此之外,就是弟弟祖大弼、祖大成

不过其实祖大寿本人,对于明朝,尤其是崇祯还是有些感情的,主要体现在,作为明末名将的他和弟弟祖大弼,在降清以后,虽然不阻止子弟出仕,但二人却均不愿继续担任职务,哪怕清廷先后授予二人汉军正黄旗、镶黄旗一把手的职衔。

事实上,作为当初在明清之间,能够保全宗族的聪明人,祖大寿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鲁莽。

早在明军拿下川陕以后,他一方面让除长子以外的几个儿子,以及侄子们,都以“侍奉父病”的理由,不要出仕,其实就是坐观形势,另一方面,也未免起了在对面下注的心思。

让养子祖可法偷偷和榆园军有联络,随后又让其在北京步军统领衙门任了职务。

眼下,确是到该做出表态的时候了。

祖大寿在榻上,被两个儿子扶起,正色对自家二弟,昔日被称为“祖二疯子”的祖大弼道

“可法那边,到底能拉拢到多少人?”

祖大弼今年也是五十好几了,毕竟不复当年之勇,但毕竟是“疯子”,知道恐怕又要有见血的机会,不禁有些兴奋

“大哥放心,徐州之战后,北京城里,就不乏心思活泛之辈,步军统领衙门里,不少汉八旗,原是辽东旧部,可法笼络得几个汉军佐领,两三百人应是能动出来。”

祖大寿又转首向着三弟祖大成

“家中能有多少堪用的?”

“家丁、健仆,凑出百余应是可以的,都是当年的老弟兄,战力自不必提。”

祖家作为当年辽东将门,事实上吴三桂都只是借了光而已,当初若非祖大寿、祖大弼等降清后便不再出任军职,关宁军绝对轮不到吴三桂这个“外戚”来掌管(吴三桂母亲为祖大寿之妹)。

当然,也不只是二人主观原因,亦有多尔衮不敢用的缘故,一方面,祖家在辽东一系的威望实在是太大了,如果直接掌握关宁军,很难保证祖大寿会不会再来一次当年锦州故事。另一方面,多尔衮毕竟不是皇太极,没有那般胆魄,且皇太极毕竟对祖大寿有不杀之恩,以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而言,如果是皇太极在,祖大寿恐怕还真不好意思再反,但多尔衮就不一样了。

所以对于祖大寿兄弟,亦有半软禁的意思在。

但吴三桂在四川被歼,却也给祖家带来了一个机会。

因为当时,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正在关宁军中任职,竟是随着关宁军余部,投降后,被明军改编,如今降一级于光复右军担任副将。

祖大寿想法很简单,那就是献一份大礼给光烈天子,来继续保全祖氏延续。

“多尔衮想带着小皇帝单独跑路漠南,官军虽是拿下了居庸关,但只要有心,一旦除了北京城,哪里就找不到地方出关?”

“所以,我的意思,干脆就在这北京城内,把多尔衮堵住!”

三弟祖大成担忧道

“清军尚还有两黄旗的近万骑兵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我们这几百号人,哪里就能抵得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祖大弼却是在一旁嗤笑道

“老三你莫是多年不带兵,脑子都转不过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