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翼中文>重生大明 > 第252节(第2页)

第252节(第2页)

此时,清军营中除了正红、正蓝旗的几千残兵之外,还有数千绿营,这些人都是从前线溃退下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明军十几万得胜之师就在南面隔河相望,本就精神极度紧张,突然受此惊惶,瞬间几欲炸营,四处喧嚷。

被吵醒的图海心情沉重,面色一白,他如何不知,这必定是营中有人作乱,翻身就欲披甲,出去组织手下平叛弹压。

但还没等他披挂完毕,帐外就已经传来一阵阵越来越近的喊杀声。

片刻之后,图海心情复杂的看着眼前带着十余兵卒手持锋刃,闯入帐中之人。

良久后才开口问道

“孟九,怎么会是你呢?”

眼前,领着乱兵而来的,居然是他手下最信任的属官之一,在山东受他一手从庶吉士提拔到山东巡抚、河道巡抚的朱之锡。

朱之锡此时也不到三十,非常恭敬地向图海一礼

“抚台,下官蒙抚台简拔之恩不假,可抚台可知,下官虽祖籍浙江,但却久居北地,幼时跟随父祖行商各地,见贯大河水患洪涝,以至民生困苦。”

“自幼时起,便立志有朝一日,能为两岸士民,疏此患难,故而当初在山东时,听闻抚台意欲修缮河道,便弃职相从。”

“于下官而言,明也好,清也罢,并无意义,可唯独这两河之侧,饱经数十年辛酸的士民,不能再遭难了。”

第89章围城(上)

朱之锡只是躬身一礼,并不再言语

对于他而言,图海的确是有简拔知遇之恩。

朱之锡并非原先明朝遗留官员或是士子,恰恰相反,其人出身商贾之家,在大明制度里,一开始就算绝了仕途。

在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在北方各省迅速巩固统治,故而在顺治三年于关内首开科举之时,大大放宽了标准,商贾、吏员出身子弟,也多能参与。

再加上此时北方人口疏离,朱之锡因而得中进士,选庶吉士。

但即使如此,也不过于翰林编修章典而已,顺治四年,外放山东,为知县,正是因为遇到了当时被调往山东的图海,才得以青云直上。

年不满三十,却是一路从正七品,干到巡抚级别的高官。

故而,其人对于图海,还是相当尊重的,毕竟在这个时代,简拔知遇之恩,是仅次于君臣、父子之义的存在。

图海同样年轻,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初才会欣赏同样年轻有为的朱之锡,加以提拔任用。

不禁慨叹

“是矣,究根到底,孟九你也是汉人,而我毕竟是满人……”

闻言朱之锡却是缓缓摇头

“此与满汉无干。”

“纵使今日抚台为明廷大员,而河对面汹汹而来的是满洲、蒙古,下官一样会如此作为。”

图海哑然

朱之锡躬身附手,若非身侧甲兵森然,浑若道德君子一般,平静言道

“下官自幼随父祖经商游历,所思所睹,盘剥地方,贪腐行墨,上者纵情犬马,下者鱼肉乡里,难道又是满人吗?”

言及此处,却是移目看向南面,正在动乱火光之中的清军大营,再往南,便是黄河大堤。

“下官自幼,以云庄先生(张养浩)为榜样,方知兴亡所苦,俱皆百姓尔,明也好,清也罢,所谓忠贞义节,于百姓何干?自崇祯以来,打着平乱旗号,在中原肆意横行,淫掠鱼肉地方的明兵难道就少吗?若今日,在此决堤的是明军,下官照样会赌上性命阻止!”

图海明白了,对于朱之锡这样的人而言,什么明清、满汉,都不重要,毕竟作为经历过天启、崇祯年间,又出身低下的士子而言,所谓“大明朝”到底是个什么腌臜样子,他已经领会过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