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的制度就是要保证平庸之主也能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
如今三省六部各司其职,政事堂中诸位大臣皆是苏曜精心挑选的能臣干吏,他们相互协作又彼此制衡,确保了朝廷大政方针的有序推进。
女帝万年虽初涉朝政,但在苏曜的指导、学校的教育以及众臣的辅佐下,也渐渐有了些明君的风范,颇得百官人心。
刘虞听闻,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他此前一直以为,那苏曜不过一无谋武夫,大权独揽女帝不过是操之其手的傀儡。
如今听皇甫嵩所言,这苏曜竟然颇有胸怀,不但给百官放权,女帝竟也能亲临朝政,朝堂之上呈现出这般清明气象,实在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一时间,他坚持反抗的心也为之动摇。
在长久的沉默后,刘虞望了一眼牧守府外阴沉的天空,听着那呼啸的寒风吹过高墙,终于轻叹一声:
“义真公,容我再考虑考虑。此事关乎幽州百姓的生死,也关乎我刘氏的未来,我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皇甫嵩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理解与期待:“刘使君,时间紧迫,还望您能尽快做出抉择。如今幽州局势危急,早做决断,才能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
刘虞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内室,留下一众幕僚面面相觑。
他们心中明白,刘虞的决定将决定着幽州的命运,也决定着他们这些人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天,刘虞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中思考着皇甫嵩的话。
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为了幽州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回想着近年天下局势的变化。
如今,汉室衰微,天下纷争不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了复兴汉室而战,希望自己在幽州的坚守能够拱卫王权。
但是,如今看来,这条路似乎也已走到了尽头。
可是回归朝堂,他又能否做的更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虞是纠结难断,但战场局势却不会因他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就在刘虞纠结的时候,公孙瓒和太史慈的联军已踏上幽州的土地,一步步向辽西卢龙塞进军。
沿途上,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大军,除了防守完备的郡府,其他村县官民自知不敌,那是望风而降。
“刘使君,时间不等人。”
皇甫嵩再次来访:
“今日幽州尚有近十万大军,使君回京还可高举庙堂。”
“倘若来日幽州城破,兵士战没,使君再想归降,那怕是只能带枷而去了。”、
“届时,别说为汉室复兴作什么贡献,就连幽州百姓的福祉也再难顾及,你还有何颜面去见大汉的列祖列宗?”
“哎——”
刘虞在屋内来回踱步,内心的挣扎如惊涛骇浪般翻涌。
终于,在战场的局势与皇甫嵩的说服下,刘虞长叹一声:
“义真公说的是。”
“我幽州降了!”
说罢,刘虞摘下头冠,解下印信,交予皇甫嵩之手。
“刘使君深明大义,实乃天下之幸也!”
皇甫嵩大喜过望,双手郑重地接过刘虞的印信,然后马上提笔,告知关羽、公孙瓒与刘备成廉等人,停止进攻,准备接收城池和关隘。
与此同时,刘虞也是立即召集麾下的将领和官员,宣布了归降的决定。
尽管一些人心中仍有不甘和不满,但在刘虞的坚持下,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消息传出,幽州城内的紧张气氛顿时消散了许多,百姓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至此,在刘虞的率领下,幽州,成为了第一个举州归降朝廷的地方。
“好好好!”
“皇甫老将军干得漂亮!”
孟津渡。
苏曜在路上闻之此讯后也是大喜过望。
随行文武纷纷道喜,直呼此乃大汉之幸,苍生之福:
“大将军众望所归,此诚我大汉中兴之兆也!”
“然也然也!”
“接下来只要再平定了冀州,则天下大势尽在掌握,大汉复兴指日可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