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翼中文>风雨大宋 > 第442节(第2页)

第442节(第2页)

赵祯来,刚好用皇帝的名义,向幽州提供一些帮助,颁行一些优惠政策。不只是收拢民心,这些地方也确实需要帮助,不然会非常凋弊。

聊过了幽州的事情,赵祯道:“时间还早,我们去指挥的地方,看看你们最后一战怎么打。”

到了赵滋的官厅,赵滋急忙上前行礼。落座之后,上了茶来。赵祯吩咐把韩琦、宋庠、富弼、李复圭和李璋等人叫来,一起商量战事。

众人到了之后,赵滋命士卒把巨幅地图挂起来。道:“现在武清地区,契丹一共有兵马约四十一万人,其中签军十八万人。这是他们最后的兵力了,外面已无援军。我们的那里的军队,南边是武松和刘涣的十万人,马怀德和李惟贤的十万人。北边是贾逵和景泰的十万人,还有刘兼济和窦舜卿的十万人。一共四十万大军,分为南北两部。在武清城中,是张岊的四万五千人。另有龙卫军五万人,在雄州,随时可以到武清。我们能够骑战的,若再加上新到的拱圣军三万人,共有五十余万。”

赵祯道:“以五十万人对四十万人,两军其实相差不多。”

杜中宵道:“陛下,人数是这样,战力可不是如此。契丹的四十万大军,十八万签军,实际上是不能作战的。便如我军,还有二十余万运粮的兵马,并没有计入。契丹的游牧骑兵虽有二十余万人,却多是被打败过的,士气已不如前。自从被围,契丹多次突围,没有一次成功。到了现在,契丹人连突围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在那里死挨日子罢了。”

韩琦道:“若不算签军,我们倒是以五十万对二十余万,占据绝对优势。”

杜中宵点头:“不错,本朝兵马绝对优势。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契丹兵马都集中一处,军营连绵在一起,没有分开驻扎。想要各个击破,没有什么机会。当然,四十万人挤在一起,契丹人指挥不灵。他们就是在那里,等着我们攻而已,没了战意。”

宋庠道:“此战本朝占绝对优势,灭契丹大军当无问题。不知要如何进攻?”

赵滋指着地图道:“本来我们欲以北方二十万大军,配合龙卫军,一直向南压迫。南边的二十万大军摆开阵势,不让契丹人逃亡。拱圣军来了之后,多了许多火炮。现在预备用火炮,各路齐进,把契丹人压缩到南北两三里宽的地方,而后用炮轰击。”

众人听了点头。特别是对赵祯、韩琦和宋庠这几个对战争不熟的人来说,火炮可比人可靠。

第85章幽州是灾区

讨论过战事,杜中宵道:“最近这些日子,幽州百姓哭诉,求朝廷多收签军降军。那些人多是本地百姓的父兄,被契丹强征入军,并不是甘愿助契丹人作战。此事依情理来讲,有其合理之处。只是战阵之上,许多事情没那么简单。契丹军中的十八万签军,只要不主动来投,也很难保全。”

韩琦道:“签军与契丹人住在一起吗?若不在一起,还可想想办法。”

杜中宵道:“我们能想到的,契丹人自然早就已经想到了。签军从入军起,就怕他们逃亡,一向都看得紧。现在是分散在契丹军营,为其余契丹人做杂事,并不单独成军。若是单独成军,他们早就投降过来了。接下来的几天,最关键的就是这些人。”

赵祯点了点头,问杜中宵道:“此事太尉以为该如何处置?”

杜中宵道:“战阵之上,只有敌我,不可存妇人之仁,避免为敌所乘。若有签军来投,或者战阵上俘虏了,可以另外照顾。但两军交战,切不可疏忽。”

宋庠道:“太尉,既然知道签军是被迫才当兵,纵然战阵上也不必太苛待他们就是。”

杜中宵摇头:“太尉,且不说若如此,可能会有契丹人假扮签军。就单说战阵上,人其实跟平时相比,是不那么理智的。对于士卒下的命令,越简单越好,不要让士卒去做判断。我们善待签军,战阵上签军可未必也会这么想。战前战后,若是问起他们,他们都不想打。但战阵上生死相对,士卒哪里还会分得那么清楚?会令我军犹豫,会令敌军疯狂,这种事情不能做。”

韩琦点了点头:“太尉的意思我明白,战阵上拿起刀枪就是敌人,将士不能犹豫。”

杜中宵道:“不错,正是如此。上阵就是杀敌,不要多想其他的事情。当然,不是战阵上,要对这些签军手下留情些。若是有人来投,多加照顾就是。说起来,还是钱粮。现在前线有五十余万大军,还有运粮的约三十万人之数。八十万人的钱粮,朝廷供得起。可再加上投来的签军,加上幽州百姓,供应就有些难了。若若人人有饭吃,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赵祯道:“中书说中原粮草不缺,养起来又有何难?”

韩琦忙道:“陛下,中原虽然粮草不缺,要养这么多人却不容易。幽州过百万口,若是全靠运粮过来,中原也无法支撑。说到底,朝廷只能够救急而已,要靠他们自己。”

怎么靠自己?韩琦没有说。也不必说,面对这种人祸,比天灾更加厉害,只能靠幽州的百姓自己扛过去。只要活到下年,等到收了粮食,一切好说。如果扛不过去,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

幽州近两百万人口,经过了契丹这一番折腾,人口去了接近一半,也还有一百几十万张口。全靠中原运粮怎么可能?军队的八十万人,已经是倾国之力了。宋朝只能够提供些粮食,让城市里的人口不会饿死,乡下的就顾不上了。春天再提供种子,让他们能下种而已。

这一战,契丹几乎把幽云十六州的潜力榨干,宋朝收回来,要花大力气,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宋庠叹了口气:“可惜了这些百姓。契丹大军南下,却是他们受苦。”

杜中宵微摇了摇头。幽州正是战区,当然最倒霉的是这里的百姓。耶律洪基以这里为基地,跟耶律重元争立五年,已经油尽灯枯。接着被强行签军,强征粮草,还有多少人能活下来?

感叹了一会,杜中宵对赵祯道:“陛下去幽州,随军要多带些粮食。沿途必设粥棚,让百姓能够裹腹。此是圣德,让他们知道,从此之后不是契丹人,而是宋人了。”

宋庠道:“这又有何难?便如到灾区去体察民情一般,让百姓感恩就是了。”

杜中宵笑道:“大致相差不多吧。说实话,现在的幽州,确实跟灾区相差不多。几座大城,这些日子都设了粥棚,聚集了不少人。”

赵祯道:“若是如此,便就在幽州招些人为厢兵,朝廷供给衣食,岂不是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