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春强春安能学。”
都是三房的孩子,三婶黄氏未必会同意。
“当然,我也可以学。”春宁表示:“虽然我年纪大了些,但我会用功学。”
“春宁,如果真有一个人要学的话,我更希望那个人是你。”春暖道:“只是眼下肖家上上下下都要靠你,你静不了心来学。而三婶一向是看不上经营和学药的,她更希望春强春安能像黄家的先祖一样做一介大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谈何容易啊!”春宁道:“我们肖家三代以内不能科举。三婶想要春安春强走那条路真的是太艰难了。”
“事在人为吧。”
春暖想的是两个弟弟年纪尚小,一切皆有可能,说不定哪天又变了天,又有人为祖父昭雪平冤,说不定就有机会参加科考了。
“三婶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才会有希望。”
三婶到底与大伯母和母亲不一样。
经历了大难之后,大伯母和母亲的思想已经很平和了,就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能好好活下去就好,但是三婶依然心气儿很高,一直想要有回京城的一天,想要儿女有出息的那一刻的到来。
春暖觉得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如果梦想成真皆大欢喜,就算梦想破灭了也无所谓,至少这样的念头能支撑她熬过这孤寂黑暗的岁月。
“你若是想让春安或春强学炮制药材的话,必须要经过三婶的同意才行。”
“好,我明白了。”春宁道:“阿姐,你先教我吧,我会尽量学。”
“好。”
一个家族事业的传承靠的是男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家传男不传女的原因。
春暖很感谢祖父当年并没有那么多规矩约束她不能学,而是倾曩相授,书房药房随时对她开放,甚至为她在祖母面前求情,给予她特殊的待遇。
是以,祖父出事后她竭力承担起了这个家的责任,就是为了报答祖父的恩情。
春宁想学,春暖也愿意尽其全力教导。
是的,肖府,肖家,两任太医,何其荣光,祖父医案上的配方和秘方确实是需要人传承。
只是看到春宁这么忙,她有点余心不忍。
春宁去寻了三婶。
“你说什么?”
“三婶,我打算支起一个肖家药坊的摊子,将祖上的一些秘方传承下去,春安和春强都还小,正是学习的好时机,三婶,您看……”
“不行,不能学医。”黄氏一口否定:“你看看你祖父落了个什么好处?你再看看你大伯和你爹,你三叔,为什么一个都没学医?因为你祖父都觉得没什么意思。”
真是这样吗?
春宁觉得三婶的想法有点偏颇了。
“春宁,我很感谢你们姐弟的付出,没有你们我们母子五人或许早就活不下去了。”
黄氏最早的时候还是挺害怕分家的。
毕竟京城是有这种先例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夫妻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妯娌。
当初为了孩子她没有选择和夫君合离,娘家母亲派来的嬷嬷暗示过自己合离就不能带孩子回去,也不能住家里,会给她另外一个身份去一个偏远的地方,过几年以另一个小姐的名声回府再嫁人。
看似安排很妥当,事实上也是在嫌弃她。
她心里很清楚,作为出过大儒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和离的女子会连累族中其他姑娘的声誉。
而且,一个当母亲的人让她抛下孩子单独去享福,黄氏是做不到这么自私,所以她选择了跟着肖家人来蜀地。
这一路上,她都不停的在后悔出妥协之间纠结。
看到肖家被除族时黄氏内心忐忑不安,她真怕自己和四个孩子都饿死在蜀地。
还好,有春暖的张罗,肖家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小日子。
相对于春暖春宁的各种想法,黄氏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孩子们能努力能争气,能做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蜀地飞出去。
虽然皇上下了圣旨肖家三代以内不能科举,但是她还知道一条道:在民间声名鹊起照旧能成为大儒,能耀眼显贵于人前。她坚信努力付出总会有收获的。
“但是,春宁,你要理解三婶,三婶实在是受了黄家多年熏陶,知道这一条路有多难走,但是也不放弃,只想春安春强能做出成绩。”
春宁点了点头。
“三婶,我明白的。既然你不同意,就当我没说这事儿。”